大唐,这颗屹立于东方的璀璨明珠,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以其繁荣的经济、强大的军事和独特的文化,吸引着八方来朝。在这盛世的画卷里,文化艺术宛如那绚丽的色彩,描绘出大唐的神韵与风姿。
谢轩,作为谢映登的后人,自幼便沉浸在家族浓厚的文化氛围之中,对文化艺术怀有炽热的喜爱与执着的追求。他才情出众,精通诗词歌赋,对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也有着独到的见解,常常沉醉于文化的奇妙世界,思索着如何让大唐文化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一日,阳光透过宫殿的窗棂,洒在金碧辉煌的朝堂之上。李隆基端坐在龙椅,目光中透露出对国家发展的殷切期望,正与群臣探讨治国理政之策。谢轩在旁,心中思量着大唐文化的未来,觉得时机已到,便出列跪地,恭敬说道:“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臣谢轩,乃谢映登之后。今观我大唐,国力强盛,百姓富足,然文化之弘扬,尚有广阔天地。臣斗胆进言,恳请陛下大力弘扬我大唐文化,使其光芒远播,泽被后世。”
李隆基听闻,目光落在谢轩身上,神色温和,鼓励道:“爱卿请起,朕一向重视文化之事,你既有想法,不妨细细道来。”
谢轩起身,神情愈发坚定,说道:“陛下,文化乃一国之灵魂,我大唐文化博大精深,诗词、书画、乐舞皆精妙绝伦,实应让其发扬光大。臣以为,可设立专门的文化机构,汇聚天下文化贤才,整理、研究与传承我大唐文化瑰宝。再者,资助文人墨客,为其创作提供支持与保障,如此,必能激发文化创作的活力,涌现出更多传世佳作。”
李隆基微微点头,沉思片刻后说道:“爱卿所言极是,文化昌盛方能彰显我大唐之底蕴。只是,设立机构、资助文人,需有周全之策,爱卿可有具体想法?”
谢轩见陛下有意,心中一喜,赶忙说道:“陛下,这文化机构,可名为‘崇文馆’,选址于长安繁华之地,便于文人汇聚交流。馆内可分设诗词、书画、乐舞等多个研习部门,招揽各地文化精英担任教习。至于资助文人,可设立专项资金,依据文人的创作计划与才华,给予相应资助。此外,还可定期举办文化活动,邀请各地文人汇聚长安,以文会友,吟诗作画,共襄文化盛举,如此一来,大唐文化定能蓬勃发展。”
李隆基听后,龙颜大悦:“爱卿此计甚妙!朕准你所奏,便由你负责此事,务必将弘扬大唐文化之事办好,让我大唐文化享誉四海。”
谢轩跪地谢恩:“陛下信任,臣定不辱使命!”
领命后的谢轩,即刻全身心投入到筹备工作中。他四处奔走,挑选“崇文馆”的馆址,经过多方考察,最终选定了一处宽敞雅致之地。此地毗邻曲江池,风景秀丽,环境清幽,周边文人雅士聚居,正是兴办文化机构的绝佳之所。
紧接着,谢轩广发告示,招募文化贤才。告示一经张贴,便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的关注,各地才俊纷纷慕名而来。谢轩亲自参与选拔,对每一位应聘者都仔细考察,力求为“崇文馆”招揽最优秀的人才。在选拔诗词教习时,一位名叫李逸的年轻书生前来应试。李逸呈上自己的诗作,谢轩展开诗卷,只见那字迹清秀,诗句灵动,既有对大唐山河壮丽的赞美,又饱含对民生的关切。谢轩大喜,当即问道:“李公子之才情,着实令人赞叹。只是不知,公子对诗词之道,有何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