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军攻克明朝中都凤阳的时间是崇祯八年的正月十五也就是元宵节的那天。
虽然击溃凤阳官军主力的是铁营,但是第一个打进凤阳的则是“扫地王”张一川所部。
在历史上第一个攻入凤阳也是张一川带领的农民军,历史在这一刻并没有偏离原有的轨迹,率先攻入明朝中都的这份殊荣依旧是属于张一川。
不过历史还是发生了改变,在原有历史上制定进攻凤阳计划的是“闯王”高迎祥,而在现在则是“铁将”王铁。
...
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农民军攻克明中都凤阳的消息就像是插着翅膀一样,迅速传播了中原大地淮河两岸大江南北。
中都凤阳是大明朝的龙兴之地,朱姓皇帝的故乡,如今沦却陷于一群贼寇之手,这不仅在军事上对明王朝造成了一定的伤害,在政治上更是给了朱姓皇族一记重拳。
古人的观念与后世之人不同,在后世之人看来这无非就是一座城池丢失而已,但在当世之人看来这不仅仅是一座城池的丢失。
古人缺乏自然科学的观念,对怪力乱神之说极为的迷信,这种“迷信”同时也是王朝统治叙事的一环,人间的帝王不不仅仅是国家的元首同时也是上天之子。
这种“天人合一”的统治叙事使得华夏的帝王同时具有神皇与人王的两重身份,帝王不仅仅是人,同时也是神灵在人间的化身。
而如今农民军攻克中都凤阳所来带恶果就是对朱姓皇帝“神皇”那一重政治身份严重打击!
在当世之人看来,凤阳是朱姓皇族的龙脉,一旦沦陷也就代表着朱姓皇族的龙脉被挖断,龙脉被断绝朱姓皇族的“天命”也就受到影响,这就说明上天已经不保佑朱家,朱家的国运将要终结。
这种思维在后世之人看起来非常的离谱,但在当下,尤其是如今这种政治社会环境之下确实非常盛行这种看法。
这也是不仅仅是古人迷信怪力乱神,同时也是广大的底层百姓与中层人士对朱姓皇族统治失望之余自发造就的舆论。
...
王铁领着农民军弟兄们攻克凤阳之后,那在颍州附近徘徊的农民军各部也都窜了过来打秋风。
在淮北宿州一带与徐州总兵马爌鏖战的高李等部得知这个消息之后迅速南下,经蒙城县至怀远县渡过黄河来到凤阳。
与此同时从寿州北上的张献忠、罗汝才等部也晃晃悠悠的抵达了凤阳附近。自从在郑州开会的大部分陕西农民军队伍又在凤阳聚首。
...
高迎祥、张献忠他们得知铁营这一路已经攻克凤阳之后便给王铁去信说要过来与他聚会,王铁回信告诉他们快点过来,但是要求他们要从南门入城。
这张献忠和罗汝才倒没什么意见,毕竟他们是从寿州自南向北而来从南门入城也说的过去。不过两人心里还是有些不爽,毕竟这让他们从南门入城两人心里也清楚是怎么一回事。
但高迎祥就不乐意了,高迎祥本来是想从凤阳皇城北面的北安门入城,再不济也得从凤阳西面的涂山门入城,但王铁口风非常强硬,要么从南门入城要么就别来!
高迎祥迫于无奈之下也只得同意,毕竟这凤阳武库内的盔甲是他急需的东西,所以他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从凤阳南门入城。
别看着从那个门入城好像没那么多讲究,但这里面的弯弯绕绕可就大了。
这要是一般城池也就罢了,王铁也不会去讲究那么多,但这是凤阳毕竟是明朝中都,即使是陪都那也是都城,所以王铁必须得拿出一点他作为盟主的威仪来讲究一下。
况且如今王铁在义军中的威望那是如日中天,攻克凤阳之功将王铁的威望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不管在什么时候战功是最能凝聚人心的。
这俗话说“天子面南而治,臣子北面事君”,如果高、张等部从其他城门入城的话,那就代表着双方之间依旧是盟友,此番来凤阳不过是会见盟友罢了。
但是王铁指定他们从南门入城的话,这就颇有一番诸侯来朝拜天子的意味在里面。
王铁这样安排也就是在向各路义军掌盘暗示,过去那种平等的盟友关系该发生一点转变了。
...
凤阳城南,洪武门。
这洪武门与凤阳另外几个城门楼子都一样,仅有一个楼子没有城墙,洪武门的城门楼子差不多有四十多米高,不过城台的高度只有十五米左右,里面的门洞有个七八米高总共有三个门。
这平日里中间那道门都是常闭状态,只要高级文官以及宗室勋贵来到凤阳才会打开,平时城中百姓和中下级管吏都是走左右两侧的小门。
在洪武门前一百多步处就是护城河,护城河上有三座石拱桥正对着洪武门,而洪武门往北的中轴线正对着的就是凤阳皇城。